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到来之际,我们重温党的奋斗史和发展史,是要开阔眼界胸襟,拓宽精神境界,汲取前行的动力,在推动湘电振兴发展的道路上,脚步走得更稳健。下面,我将介绍湘电集团历史上不同的发展阶段,与大家一起学党史、忆厂史。
一 生逢乱世,饱经风霜
——1936年3月,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制定工业建设三年计划,中央电工器材厂列为重工业三年计划中十大厂矿之一。7月,成立中央电工器材厂,勘定湘潭下摄司为中央电工器材厂厂址,合计征地9430亩。
——1937年3月,中央电工器材厂动工兴建,受战争形势影响,建厂进度迟缓。
——1938年10月,武汉沦陷,长沙告急,中央电工器材厂从湘潭分别迁往桂林、昆明等地。创业中的中央电工器材厂,自诞生之日起,就冒着弥漫的硝烟。抗战期间,工厂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主要生产电机、开关、电器等,以满足战时之需。工厂搬迁后,湘潭下摄司留下了由10余人组成的留守处,利用已有的设施,从1941年到1943年间开办了三期艺徒训练,为在西南大后方的各个分厂输送了大量技工人才,开创了电机工业技工培训的先河。
——1945年7月,资源委员会与美国西屋公司签订“经济技术合作”合同文本,西屋公司负责培训湘潭电机厂的技术力量,合同生效后第一个五年内,中方可派遣工程技术人员300名,到西屋公司所属各厂实习。同西屋公司的经济技术合作,开创了中国电机工业发展史上大规模出国培训的先河,为中国电机工业培育了第一代电机工程的设计、制造和管理人才,这些人回国后,分配到湘潭电机厂的有78人。
——1948年4月,中央电工器材厂一号厂房破土动工,面积为4916平方米。7月,中央电工器材厂改组为中央电工器材有限公司,部分力量由西南后方搬回湘潭下摄司,正式建成湘潭电机厂。
二 保全基业,斗智斗勇
1948年3月,湖南省工委派出共产党员杨恺来厂发展党员,进行护厂斗争,开展党的活动。1949年1月,湘潭机电厂组建了第一个党支部,由李集发任书记,公司的另一名党员蓝毓钟任宣传委员,领导护厂运动。
随着全国解放形势的快速发展,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国民党节节败退。1949年7月,厂方突然接到当局迁厂指令,要求将技术图纸、机器设备和技术专家全部迁入台湾,遣散工厂职员和工人;国民党南逃溃军和地方保安队、土匪流氓也想趁火打劫。如果听之任之,工厂将会变成一座“空城”。
地下党组织获悉后,迅速研究对策,决定转移重要机器设备,并组织发动工人开展了英勇的地下斗争活动。一方面在工厂办壁报、组织读书会和新知识讲座,讲授新民主主义理论,宣传进步思想;一方面动员技术人员、生产工人等各方面力量投入战斗,把新厂房内尚未开箱的进口设备拉出来疏散,把正在使用的重要机器拆下、装箱、编号、分散在飞机坪公路旁,并用树枝杂草油布遮盖掩蔽,造成迁厂假象,就这样机智地躲过了当局的迁厂指令。当时,土匪、流氓和地方保安队妄想趁火打劫。为了保护工厂,地下党组织还把工人和职员武装起来,开展瓦解土匪武装的工作,最终取得了胜利。
1949年8月,解放军进入湘潭城,随后,由长沙军管会接管。11月,工厂举行了隆重的交接典礼,湘潭电机厂由一个旧中国的官僚资本主义企业,终于回到了人民的手中,成为新中国全民所有制的国有企业。此时全厂员工有535人,其中工人410人、职员125人;498台机器设备、全部技术图纸资料都完好地保存了下来。这场不畏艰险、英勇的护厂斗争,保住了中国机电工业的根基。
护厂斗争,是地下党组织团结、教育职工,积极开展革命斗争的生动实践,体现了老一辈湘电人爱厂如家、当家作主的责任担当。新中国成立后,湘电禀赋振兴民族工业的使命,依靠护厂斗争保存下来的物资技术力量,发扬爱厂护厂、敢于斗争、勇于拼搏的精神,重燃起共和国机电工业发展的蓬勃生机,书写了共和国现代工业发展的辉煌历史。
三 担当大任,书写辉煌
从1950年到1952年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湘潭机电厂的工人群众焕发出极大的劳动干劲和热情,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入到各项生产活动中,1952年与1949年比较,工业产值增长了25倍,利润增长了119.5倍。
随着国家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国民经济建设,工厂承担了大量新产品试制任务,成为国家电工产品新产品试制基地。“一五”期间,工厂共试制原一机部下的重大新产品136种,加上其他各类新产品共900多种,国家电工行业数十个“第一”在这里诞生。
1961年到1962年党中央采取一系列调整措施,工厂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进行了全面的技术管理整顿,厂党委提出了“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加强技术管理、带动其他一切工作”的方针。1962年,在原苏联撤走专家、撤走工艺和技术、断绝原材料供应的情况下,时任党委书记程贞茂、驻厂军代表陈永华、总工程师刘隆士,以及有关技术人员共12人组成“三结合”攻关小组,每天一上班就亲临三分厂大轴班坐镇。他们围坐在12条简易板凳上,历经半年时间,依靠集体的智慧和才能,解决了大轴加工的200个技术难题,攻克了某国防产品质量关。这种和职工打成一片,一丝不苟对待装备质量的优良作为,被誉为“十二条板凳精神”,成为湘电历史上一段佳话。
1976年,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湘潭电机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当年9月,根据一机部企业管理整顿12项工作要求,工厂成立了整顿和加强企业管理领导小组,对设计、工艺、工装、计量和设备,进行了全面质量整顿,厂党委先后举办了整顿提高产品质量学习班、产品质量展览会等活动,到1978年底,质量指标全部达到了上级的考核要求,主要产品一次送试合格率创历史最好水平。
到1983年,拥有2152名党员的湘潭电机厂,召开中断了12年的第七次党的代表大会。1984年,企业开始实行厂长负责制,党委迅速把握和认识全新的定位,一方面保证监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在企业的贯彻执行;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党组织参与企业重大决策的作用,领导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这一时期,企业从实际出发,狠抓制度建设,整章建制工作全面开展,企业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
党委从1976年起,每年坚持围绕生产经营中心,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从1978年开始每年开展党员集中训练,至今已经坚持了44年。此后,企业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持续推进,一系列的制度相继建立和完善:两级中心组学习,党员考评,职工系统教育,领导干部轮训,职工思想动态分析,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统战工作会议,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党风廉政建设若干规定,等等。这些制度的有效执行,使党员和职工群众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在企业起到了凝聚人心、加油鼓劲、团结稳定的作用。
历史实践证明,在每一次历史转折的重要关头,每一次重大机遇到来的时候,企业党组织总是义无反顾地担起“火车头”责任,带领企业奔向时代的潮头。
四 改革突破,接轨市场
1997年3月,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经省政府批准,湘潭电机厂改制为湘潭电机集团有限公司。8月,集团公司召开了第一次党代会,代表3699名党员的大会,选举产生了11名党委委员,新一届党委班子带领全体干部职工,倡导“实践、团结、文明、求实、创新”的厂风,实施“从严治厂、质量立厂、科技兴厂”的治厂方略,企业呈现勃勃生机,保持了稳步发展的强劲势头。
这一年,企业有两个重大事件:一是公司新型战车方阵参加建国50周年阅兵式。1999年10月1日,在建国50周年阅兵式上,一款新型战车方阵胜利驶过天安门广场,接受着党和人民的检阅。该型重大装备采用燃油发电、电力驱动的模式,是湘电“机电一体化”成套装备技术和制造实力的象征。二是设立湘潭电机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12月,为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环境,集团公司集中主业部分优良资产,联合北京地铁总公司等六家企业,共同发起设立了湘潭电机股份有限公司。经过2年多的运行发展,于2002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成为湖南省首家在核准制下通过的上市公司,湘潭市第一家上市公司。在新世纪,企业向着母子公司运行机制、主业上市方向发展,电机电气成套技术、电动车辆技术、电力推进技术等核心技术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从“十五”到“十一五”,企业规模和效益都实现了成倍增长。
五 不忘初心,奋勇前行
风雨兼程80多年,湘电经历了党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有辉煌,有挫折,特别是“十三五”,我们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债务危机、信任危机、生存危机相互交织、层层叠加,主业一度断崖式下滑,连续两年出现巨额亏损,但湘电没有轰然倒下。在新的党委班子的坚强领导下,全体湘电人团结一心,外抓市场拓展,内抓改革创新,经过两年艰苦卓绝的奋斗,最终使湘电起死为生,老树发新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湘电80多年的历史,留下了一份富贵的财富,铸就了我们改革创新、攻坚克难、永不言败的湘电之魂。
面向“十四五”,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湖南“三高四新”战略,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发展动力,以“三个倍增”(主业倍增、效益倍增、员工收入倍增)为发展目标,持续聚焦“三电”(电机+电控+电磁能)主业发展,牢牢把握“电驱动化”发展趋势,着力增强“电机电控一体化”核心优势,加快构建“节能高效化、绿色环保化、数字智能化、高端现代化”发展体系,不断增强公司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争取到2025年实现营业收入过100亿元、利润过10亿元。
一是要转变商业模式。推动经营模式从单一的产品制造,向“制造+服务”的模式转变,推动营销模式从单一的产品销售,向成套产品销售模式转变。
二是要积极开拓市场。以营销改革为抓手,推动营销从项目驱动型,向战略驱动型转变,以“三大三新”为主线,优化产品结构,拓宽水利水务、石油化工、矿山、冶金、建材、工程机械等产品市场领域。集团层面加强大行业、大客户、大项目的策划和管理,加强技贸结合,以技术创新引领市场拓展,增强市场竞争力。以营销中心、长沙研究院为依托,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营销工程师队伍,不断提升市场响应速度和客服专业化水平。
三是要强化技术创新。统筹技术中心、长沙湘电研究院和各单位研究所的研发资源,加快传统产品技术升级,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运用。重点补齐电控和低压电机两个短板,推动电机与电控、高压电机与低压电机协调发展。围绕全电驱动发展趋势,加快高效永磁直驱电传动技术的推广应用,重点开发超高效电机、超高速电机、轮毂电机、储能电机、ZX电机等产品。
四是要深化内部改革。围绕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持续深化各项改革任务,彻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机制、激发活力,产品、人员、资产、债务“四个结构”更趋合理,实现公司净资产收益率达到或超过全国地方国有企业平均水平。加快建立优胜劣汰机制,对领导干部和普通员工实行末位调整;激发激励考核作用,聚焦关键岗位核心人才,建立超额利润分享机制。
五是要加快数字化转型。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工作,以数字化转型推动内部管理的提升,落实好无纸化办公、少人化、无人化生产制造、数字化服务等重点任务;结合对标一流管理提升行动,着力推进体系重构、流程再造,加快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逐步实现数字化新亮点。
六是要加强党的领导,重塑企业文化。准确把握国有企业的责任与使命,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运作,重塑价值创造的企业价值观,充分发挥好上市公司平台作用,加强投资者关系管理,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维护上市公司的良好形象。
同志们,回顾我们的历史,85年来,湘电始终肩负科技强企、产业报国的使命担当,为我国机电工业的发展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奇,体现了湘电人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坚定信心和力量,展示了湘电人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的红色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湘电人砥砺初心使命,奋力书写产业报国的宏大篇章。
85年来,先后有3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100多位中央部委领导、省市领导和军队首长来湘电视察。其中包括习近平、江泽民等同志,充分证明了湘电在国家的重要地位。同时,湘电也涌现出了王宋大、范多富、郑培民等一批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先后向全国40余所新建工厂、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输送各类人才4600余名,并源源不断地将科研成果、技术资料及试制成功的产品无偿转让、移交全国各地厂家生产,扶植地方工业发展,为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和支援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同志们,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说,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我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交流,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和鼓舞;希望在推进湘电振兴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全体湘电人更加团结、更加努力,发扬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为湘电的改革发展事业而不懈奋斗,为湖南“三高四新”战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湘电力量。
责编:马菀倬
来源:国资潇湘